便捷通道: 注册 登录>>> 投稿发布>>> 在线搜索

           今日油价 | 降水分布 | 在线地图 | 卫星云图 | 台风预报 | TAG标签

当前位置:咕唧天气网 > 天气生活 > 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 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

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 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

作者:admin  发布:2024-05-21 20:25:38   咕唧天气网   网址:http://www.gjzdj.com/shenghuo/136023.html

导读:我国是多民族国家,加上汉族就是56个民族,在古代的时候虽然没有细分至如此,但是也是多民族的国家,而且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的事迹。那么,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知识有哪些?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 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

民族

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

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,秦朝以来的2000多年里,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。史上共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,才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。

第一次: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,据史料记载,中华民族的始祖——黄帝,在西北部打败炎帝和九黎后进驻中原,其后世子孙统一了蛮夷等氏族部落,并与炎帝组成联盟,繁衍于黄河中游两岸。公元前770年,黄河中下游的夏族、商族、周族和其他部落长期相处,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。

第二次: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。突厥、匈奴以及羯、氐、羌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融入汉族大家庭之中,同时,部分汉人也往周边少数民族迁移,使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出现了明显的对流特征。

第三次:发生于宋辽金元时期,特点是主要发生于边疆地区,汉族与少数民族大量相互融合。而且一些阿拉伯和波斯人融入汉族,产生了新的民族——回族。

第四次:清朝时期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,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,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。

民族大融合在哪个朝代

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事例非常丰富,但有四个时代是非常明显的:

一是汉朝时期的大融合。从汉高祖刘邦称帝到曹丕篡汉建魏,两汉共历时422年,这是汉族的第一次大融合。

融合的民族包括北部的匈奴、鲜卑、高句丽等,南部的诸越族、南蛮、交趾等,西北部的氐、羌、西域等族,以及西南部的叟、蜀、巴等族。

这一时期,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亲和政策,使得成千上万的外族成员融入到汉族中,加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。

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 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

西域

二是唐朝的多元文化交融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,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如突厥、吐蕃、回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。

交融不仅体现在政治、经济方面,还表现在文化、艺术等方面。例如,唐代的音乐、舞蹈、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,形成了独特的唐风。同时,汉族的文化也对周边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三是元朝的民族融合。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。有人说蒙古对于其它民族实行平等对待,那就是张嘴胡说,也是扯淡。

蒙古人好像对于人种等级特别有爱好,在印度的时候也这么玩过,后来在中国建立了王朝,也是搞人种制度,即“四等人制”。

这一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等级,分别是蒙古人,作为元朝的统治民族,蒙古人地位最高,被尊称为“自家骨肉”。他们享受着最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特权。

色目人,主要包括西域人,部分契丹人也被划入色目人。色目人在元朝社会中地位仅次于蒙古人,他们通常较早归附蒙古,因此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权。

汉人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,包括汉族、契丹、女真、渤海等族,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人、四川汉族等。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级。汉人在元朝社会的地位较低,受到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和压迫。

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(元江浙、江西、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)的各族人民,他们被称为“蛮子”、“囊加歹”和新附人。

在四等人制中,南人的社会地位最低,受压迫最为严重。这四等人制在元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。例如,在任职、科举、刑律等方面,各等级的人都有不同的待遇和限制。

幸好朱元璋起来把元朝给干废了,不然,随着元朝统治的加深,我们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印度都说不好!

四是清朝的民族融合,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也是满族统治下的大一统王朝。

结语:以上整理的“中国人必知的民族地理,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什么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声明提示:本文由用户注册发布,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其内容未经证实,对本文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仅供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辨别。如因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,需删除请联系,将尽快处理。

相关查询:北京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上海天气预报15天广州国际机场天气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降水分布

  • 上一篇:暴雨黄色预警:4省区部分地区有大到
  • 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天气预报 - 天气预报一周,15天天气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投稿发布
温馨提示: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,仅供参考!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10-2024 gjzdj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175789号